|
【中国制造】市场不好做,更不能从经销商碗里抢食 |
【zhongguozhizao】2016-1-5发表: 市场不好做,更不能从经销商碗里抢食 在国内跑市场,经常听到经销商抱怨厂家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还跟经销商抢客户、争利。这次去卡塔尔·多哈中国制造展,提前两天到,顺道也去跑跑市场,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占据半壁江山,而且价格都卖得特别 市场不好做,更不能从经销商碗里抢食在国内跑市场,经常听到经销商抱怨厂家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还跟经销商抢客户、争利。这次去卡塔尔·多哈中国制造展,提前两天到,顺道也去跑跑市场,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占据半壁江山,而且价格都卖得特别高。 跟当地经销商介绍卡塔尔·多哈中国制造展的时候,原本以为他们会开心:毕竟他们以前要飞八个多小时去中国找品牌、找产品,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合作伙伴了,多省事。但发现,当地经销商对于大量中国厂家跑到卡塔尔参展,表达出的更多是担忧:一是,价格越来越透明,商家的利润肯定会受影响;第二点担忧跟国内经销商一样,怕厂家来“抢客户、争利”。 有些商家经历过被厂家抢走工程客户的事,因此对中国厂家直接在他们的销售区域内展示品牌和产品更加抗拒。但谈及,“把展会范围扩大,把全球各国品牌都引进来。”的时候,他们又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欢迎。他们较期待卡塔尔能有一个跟迪拜的big5展会规模差不多的展会,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每年往迪拜跑了。这点很奇怪,更大规模的展会,更多的厂家进入卡塔尔,按他们之前跟我说的,排斥厂家参展的那种思维来推理,好像有点自相矛盾。再深究,其实他们就只担心中国厂家参展,原因是,某些中国厂家给到国外客户的坏印象:只讲利益,不讲诚信。在他们的印象中,欧美等国厂家在外参展,是为了培育经销商,找合作伙伴,而中国大部分厂家参展,都是能接一单算一单。 岔开一下话题,这大半年来,我有大半精力都在张罗编写《石湾陶瓷口述史》这本书。期间,我们采访过佛陶集团曾经负责销售的老人家。他谈起当年在佛陶集团管销售的事儿:当时根本不需要他们跑去找经销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主动跑到佛山来找他们,没有点关系,还不一定见得上销售负责人,能谈成合作,就更得有几把刷子。 当时卖砖钱好赚,厂家也很牛。相信不少陶瓷行业老板都经历过在经销商面前很牛的时代。那个时候,厂家哪里能给经销商什么服务,跟经销商哪里有什么道理好讲,给你砖卖就是恩典。当然,那个时候市场真是非常好,厂家忙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也没有跑去经销商碗里夺食这回事。 但现在不一样,喊了几年“难”,今年国内市场真难了。看着销量一直往下掉,企业老板着急,销售老总着急,业务员也着急。于是乎,企业服务经销商的意识还停留在“厂家很牛”的阶段,各种“厂家很牛”时期没有出现过的与经销商抢食的招数却都抛出来了——只要能够把货卖出去就行。于是乎,渠道下沉,厂家扩大团队,直接去对接客户的客户。分销商、工程商肯定都愿意直接跟厂家对接,去掉中间环节,短时期内两端都得利,损害的是中间。 对于国外市场,之前国内大部分品牌还没有太重视。而今国内不好,国外就成了开拓的重点。大量之前没做出口的企业开始发力做出口,之前做得软绵绵的也开始卯足劲儿干。也因此,从上到下都很着急的企业,只要“着急”中间的一环把持不住,就会把在国内市场经营的一些坏习惯带到国际市场:成单就是英雄,哪管长远? 上文也提到,去掉中间环节,短时期内两端都得利,损害的是中间。但长期来看,中间商受损,对厂家来讲未必是好事。因为厂家现在能够夺走的,是经销商碗里已有的食物,而更多的食物,需要厂家和经销商一起合作去猎取。 当经销商不再信任合作厂家的时候,就给了其他厂家机会:毕竟,现在真的不再是经销商求厂家一起合作的时代了。在多哈的建材市场,我看到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也看到大量印度、巴西和土耳其的产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就不用说了。 之前有企业出口部的人跟我说,印度只能生产小花砖、瓷片,大规格的做不了。这次在卡塔尔最大的建材商nabina的展厅,看见了印度600×1200(mm)的釉面砖,同行的中国陶企出口部的人也说:印度这些产品做得不错。而印度厂家在诚信方面的口碑,比中国好。 不知道陶企经常往国外市场跑的人,有没有感受市场环境之外的危机。我不卖砖,但替卖砖的人感受到危机了。若中国陶瓷企业不把已经摇摇欲坠的诚信大旗扶正,不把整体形象树立起来,以后在国际市场路会越走越窄。 至于国内,你觉得老外不会进来跟大家抢市场吗?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合作更愉快,你的经销商不会抛弃你吗? (【zhongguozhizao】更新:2016/1/5 20:07: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