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南海大城工匠故事-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 |
【zhongguozhizao】2019-4-21发表: 南海大城工匠故事-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 年仅34岁,吕玉春勇摘“魁星”,站上行业高点,带领团队打破了电缆附件领域多个国内空白。取名“陆军”却征战于大海,他推动国产海工装备跨越智造新高度。南海现代版“愚公”区廷杰,以不惑之年投身铝蜂 南海大城工匠故事-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年仅34岁,吕玉春勇摘“魁星”,站上行业高点,带领团队打破了电缆附件领域多个国内空白。取名“陆军”却征战于大海,他推动国产海工装备跨越智造新高度。南海现代版“愚公”区廷杰,以不惑之年投身铝蜂窝复合材料行业,掀开蜂窝材料民用化的序幕,让“中国蜂窝”站上世界舞台。以前沿技术推动菱王电梯发展成为国内颇具规模实力的节能及高速电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周国强让“买货梯,找菱王”成为业内最闪亮的口碑。 他们是南海的大城工匠,他们立足南海,唱响“中国制造”的最强音。 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经理吕玉春: 用绣花精神和扛鼎责任做好产品 吕玉春 出生年月:1985年1月 职务: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经理 工匠感言:践行工匠精神,勇于创新,用心把产品做好,坚持对卓越品质的追求,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内部向外望去,可以见到虫雷岗山上的魁星阁。此处闹中取静,是很好的“修炼之地”。2006年从西安毕业后,吕玉春就来到这里,13年来,他从一名基层技术研发人员成长为分管技术研发的总工程师,年仅34岁,已经能够勇摘“魁星”,站上行业高点,带领团队打破了电缆附件领域的多个国内空白。 用绣花精神做设计 2006年,吕玉春加入到吉熙安的电缆附件设计团队。当时,企业的高铁用电缆附件刚刚起步,为武广高铁设计27.5kv的电缆附件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按照经验,他们本来可以很快完成这项任务。但有一次对电缆的研究,却发现了问题。“我们发现以往电缆都是用钢带铠装,这次用的是铝带。” 这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如果不理会将会对高铁供电的可靠性产生巨大影响。更改设计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业绩,除武广高铁外,京沪、哈大等高铁线路也都有所应用。 而这件事也给了初出茅庐的吕玉春很大触动。“设计要像绣花一样,错一点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吕玉春说,此后的研发设计工作,他多了一种敬畏心。 这种绣花精神帮助团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一次吕玉春主导的项目,为某知名企业设计橡胶件产品,在完全满足要求尺寸的基础上,实验合格率只有50%。团队反复实验,发现产品在温度高时容易达到要求。橡胶会热胀冷缩,这是否与尺寸有关?于是他们提出对某个部位增加0.8mm的尺寸。 “当时客户觉得不需要,认为现有的合格率也是正常的。但对于我来说这还是不够的。”吕玉春说,他们直接把样品做出来,最终说服了客户。尽管只是一个尺寸的变化,产品的合格率却一下子从50%提升到了98%,此后研发团队又对硬度进行调整,把这一数据提升到99.8%。 带头人要有扛鼎的担当 2009年,国内220kv电缆附件技术条件不成熟,产品一般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公司成立了以吕玉春为主的技术研发团队,攻坚这一难题。经过7个月废寝忘食的研发,生产出了国内第一个220kv电缆附件样品。 没想到,产品的测试阶段却非常痛苦。他们在高压实验室内搭置了一个三米高的脚手架,将330多公斤的产品放置上去进行“雷电冲击”。失败来得非常快。“雷击”刚至,只听“呯”得一声,产品炸裂,瓷片、硅油撒得满地都是。团队只能重新找原因,重新设计、重新测试。 经过10次的试验,产品也碎裂了10次。“当时大家都快崩溃了,感觉项目进行不下去了。”吕玉春说。正是拼毅力的时候,他一连3天3夜泡在研发室,不停地分析原因、修正方案、改进生产工艺……第11次,产品经过了逾20次“雷击”考验,成功通过测试。 历时三年,吕玉春带领团队攻克了包括户内外终端、中间接头、gis终端等几个大类产品,率先在国内生产出品种最齐全的220kv 电缆附件,打破了国外垄断,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多年来,他除了在研发一线组织对重大项目的攻坚,也会来到项目工地,和工人一起爬杆塔,在浸满水的电缆沟中收集产品使用信息。在他的带领下,吉熙安的研发团队也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一支“尖刀连”。行业领先的智能测温插头、纳米直流电缆附件、机车用电缆附件、轨道交通附件产品等均被他们一一研发攻克,推动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陆军: 征战大海攀越智造新高度 陆军 出生年月:1966年5月 职务: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 工匠感言:公司将大部分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必须带来实际产出,不能接受失败,只有前行,没有退路。 他取名陆军,却征战于大海。32年来,他以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的使命担当,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推动国产海工装备跨越智造新高度,为我国开发建造更为先进的海上风电安装装备打下根基。有关他的国家专利发明列表,足足写满两页纸。 压上家当攻坚克难创奇迹 “工艺流程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2012年是陆军印象中最难熬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带着合同开始了一项在国内史无前例的研发项目——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升降系统,研发资金由公司投资人的全部身家作抵押,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赌局”。 升降系统有一个重要的零件——齿轮,一组齿轮的成本在四五十万元之间。系统做好后,需要对成品进行测试,有段时间,齿轮在做承重测试时,测一次崩坏一次。“仅硬件的损耗花费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而这种硬件的损耗还不包含在系统成本投入之内。”陆军清晰地记得,齿轮载荷几百吨重力时突然崩坏的瞬间,都会产生炸雷般的巨响,这种类似地震的低频震动,让人心慌。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试验-分析-验证-再试验-再分析,他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工艺办法。陆军解释,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升降系统的一个齿轮要承受数百吨载荷,要求其制造材料有极高的韧性,对于这种使用条件的大模数重载齿轮业界尚缺乏系统的技术经验。 这只是在研发齿轮齿条升降装置的项目中重要的技术难点之一。一年后,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顺利交付使用。精铟海工因此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得了201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佛山时隔十年后再次拿到一等奖,目前已在中东波斯湾等地区服务于国家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在国内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为中国智造与自己不停赛跑 这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赛跑,陆军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功,他每年都在不断优化产品。 经过三代的优化,目前精铟海工制造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具有目前更新的技术、更精巧的结构和更低的成本。“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单纯从质量和成本考虑,没人干得过我们。”陆军自豪地说。 “懂材料的机械工程师是非常少的。”陆军将成功归功于跨界。1987年,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陆军顺利分配进入了文冲船厂成为一名工艺员。爱研究、有天赋、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是陆军最突出的特点。他将文冲船厂比喻成黄埔军校,在这里他做过很多岗位,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很快上手。 陆军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能把一颗螺丝玩得出神入化的人只是工匠的其中一种。“我们国家是一个工业体系不完整的国家,有大量的技术空白存在。如果大家都专心做螺丝,谁去发明创造?”陆军认为,创新需要跨界融合,一个单纯的材料专才或者机械专才都做不出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路,需要无数个跨界人才。陆军深谙此道。在新员工入职后,陆军都会亲自带徒培训,通过“手把手”的传教方式,快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现在他们都可以自己做项目研发了。”徒弟的成长是陆军最欣慰的事情,他期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继承衣钵,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前仆后继。 佛山市利铭蜂窝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区廷杰: 在蜂窝行业演绎“愚公移山” 区廷杰 出生日期:1957年8月 职务:佛山市利铭蜂窝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匠感言:工匠应具备四个品质:敬业、专注、坚持、创新。 古代寓言《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位长者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的故事。南海狮山镇也有一位现代版的“愚公”,他在不惑之年投身铝蜂窝复合材料行业,掀开蜂窝材料民用化的序幕。他用愚公移山的土办法攻克系列难关,让“中国蜂窝”站上世界舞台。 他就是佛山市利铭蜂窝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区廷杰。20余年专注同一领域,他的目标是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倒贴”研发三年填补行业空白 在同行及下属眼中,区廷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疯子”。他擅长从细节中提炼灵感,热衷尝试一些荒谬的构想,并常常不计成本地将其付诸现实。 区廷杰做过最“疯”的一件事,就是用三年时间让大理石“变弯”。 当时,区廷杰在工厂巡视时发现工人粘接失误,导致板材发生弯曲。这个生产事故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既然蜂窝材料可致使板材弯曲,那么大理石能否发生同样的变化,从而在现实中得到更好利用?” 当他提出研制可弯曲石材的构想后,工人却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这违背了自然规律。然而,区廷杰认定大理石具有多孔性,只要选择合适的蜂窝孔格及填充材料,就能改变其物理特性。 彼时,国内外尚无同类技术可供参考,区廷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用丰富的经验断定,要实现石材和蜂窝材料的结合,就必须精心计算蜂窝孔格的大小。而为了控制这毫米之差,他在实验室内一待就是三年,期间上百万资金如流水般投入。 经历上万次实验后,超薄可弯曲天然石材复合板终于从蓝图走向现实。“以前要从整块材料中切取弧形石,现在通过卷板机就可控制弯曲程度。”区廷杰说,应用该项技术后,天然石材的利用率比原来提高了10倍以上。 由于技术过于先进,在复合板刚刚面世时,有些专家质疑这是“水变油的骗人把戏”。而在参观生产过程后,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如今,该复合板已获颁国家发明专利,成为行业的标杆产品之一,而区廷杰的研发故事也被央视收录到《匠心智造》栏目。 接轨国际标准 支撑中国制造 如大多数新材料一样,铝蜂窝在国内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世纪之交,以赫氏为首的国外龙头企业掌握着蜂窝复合材料核心技术和市场。而在国内,该技术仅在军工领域有着小范围应用,民用部分仍是一片荒草。 自2000年利铭诞生后,国内民用蜂窝材料产业发展提速,至今已涌现出数十家相关企业。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生产不出好蜂窝”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这让区廷杰暗下决心:要让利铭蜂窝对接国际标准,改变别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 机会很快来临。2003年,某家电企业准备推出一款杀菌空调,亟须以边长0.9毫米的微孔蜂窝作为基材。但在当时,蜂窝技术在国内刚刚开始应用,3毫米已是行业最高水平。当得知美国企业可生产此类微孔蜂窝后,区廷杰决心向其看齐。于是,他从胶黏剂配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着手,一步一个脚印打破壁垒。 达成目标的区廷杰并未停止探索。通过自主研制设备,利铭又制作出边长0.6毫米的超微孔蜂窝芯,就连赫氏公司也被这个“小兄弟”折服。 如今,利铭的产品已经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都机场、澳门威尼斯人酒店、英国st edward 等工程均有利铭蜂窝的身影。尽管已是国内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但区廷杰仍在跟自己“较劲”。他说:“我希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让中国蜂窝站到世界前端。” 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周国强: 推动中国电梯制造开启新里程 周国强 出生年月:1963年9月 职务: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 工匠感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如影随形的习惯,除了做到精益求精,还必须有创新意识的支撑,没有创新就没有支撑,工匠就只是“臭皮匠”。 “你要不断问自己:有做到孜孜以求、不达到不罢休吗?有一直坚持创新吗?”作为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企业技术开发带头人,周国强不断攻克行业发展难题,以前沿技术推动菱王电梯发展成为国内颇具规模实力的节能及高速电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 填补新技术应用空白 加入菱王电梯前,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专业的周国强已在电梯生产制造领域摸爬滚打了20年,如海绵般积累技术研发创新的一线经验。 2005年,周国强进入菱王电梯,这正是这家民营企业步入电梯生产领域不久,准备大施拳脚之时。“只有具备有特色和先进的技术,市场才可能接受、认可你,你才可能做大”。 作为技术带头人的周国强将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列为头号任务。 时值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理念,周国强将目光瞄准了以节能效果优越著称的永磁同步技术。彼时,由于应用难度之高,该项技术在国内电梯制造领域几乎处于应用空白。周国强与技术团队用一年时间攻克难题。2007年初,国内首台以永磁同步技术为驱动的载货电梯在菱王电梯诞生。 与使用传统的涡轮蜗杆技术驱动相比,永磁同步技术电梯不需要自带减速机,不仅大大解决了前者存在的噪音大、易漏油等问题,还实现了“一升一降”。“电梯效率平均提升了30%,同时平均每台电梯的耗电率下降了30%。”周国强说。 市场从将信将疑到高度认可,到了2009年,在菱王载货电梯总销量中,永磁同步技术载货电梯已占据半壁江山。 周国强带领团队成功填补国内电梯制造应用永磁同步技术的空白,让菱王凭借首款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在电梯制造领域跨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同时,菱王电梯成为中国电梯制造发展史上一个闪耀的名字。 不做无创新的“臭皮匠” 创新的勇士总要跨过一道名为“困难”的坎。相比起涡轮蜗杆技术的驱动力,永磁同步技术本身力量要小得多,必须找到放大其力量的办法才能应用于电梯制造,其难度曾让一众电梯制造者望而却步。无前例可考、无前人可教,周国强带队不断摸索,最终通过工艺结构调整,攻克放大曳引力方案,实现了永磁同步技术力量的传导和放大。 既要达到目的又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周国强已记不清进行过多少次试验。正是一次次不知疲倦试验所取得的成功,让中国电梯制造技术迎来了崭新开端。 在成功打造菱王电梯首款拳头产品后,周国强又带领团队向创新制造重载、重速电梯进发,从2009年带队研发出菱王第一台高速电梯,每秒移动4米,到2015年发展成为每秒移动8米。时至今日,菱王依然占据着中国民营高速电梯的头把交椅。 “工匠除了要追求精益求精,还要有创新精神贯彻始终作为支撑,否则工匠就只是‘臭皮匠’”。进入菱王以来,周国强主持完成了小机房载货电梯、无机房载货电梯、汽车电梯、自动人行道、病床电梯、自动扶梯、观光梯等多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型式试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至今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时光不负有心人,孜孜不倦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为匠人和企业带来丰厚的肯定,从2005年月产量在10到20台,到如今年产近7000台、月产数百台。一句“买货梯,找菱王”是对菱王口口相传的认可。 原标题:南海大城工匠系列人物故事 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阳桦 文图-记者毛蕾、崔艺文、丘媚、黄文婷 编辑-何欣鸿 中国制造zhongguozhizao相关"南海大城工匠故事-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中国制造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中国制造zhongguozhizao的支持,对于南海大城工匠故事-领队扬帆出海 擦亮中国品牌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瓷砖相关 中国陶瓷科技城中国陶瓷文化节中国品牌制造企业制造国制造业制造非制造业,本资讯的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城工匠复合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技术研发工程师出海扬帆南海国内故事 (【zhongguozhizao】更新:2019/4/21 21:28:05)
|